>>您当前位置:首页 -> 党政 -> 图片报道
“就业创业路上的多彩人生”系列报道
为飞机擦亮“眼睛”的人
2025-10-13 18:31:45   
2025-10-13 18:31:45    来源:宁夏日报

 樊家顺在监控室内分析信息数据。

 樊家顺(右)和同事在工作中。

 樊家顺向年轻同事分享技术经验。

 樊家顺在创新工作室内与同事们探讨业务。

  每当飞机降落,多数乘客或许只注意到机身的震颤和耳膜的鼓胀感。而樊家顺却总是不由自主地关注飞机的姿态,凭经验判断它正接收哪一种地面导航信号。这份独特的感知,源于他在通信导航专业十余年如一日的坚守与磨砺。9月16日,在银川河东国际机场,通信导航工程师樊家顺向记者谈起自己的工作时难掩自豪:“我能感觉到,是我们的信号在引导飞机安全降落,每当那一刻,总是特别有成就感。”

  通信导航站是机场运行的一个关键岗位,为飞机提供通信和导航引导服务,是飞机在无参照物的高空飞行中的一双“眼睛”。樊家顺和团队的职责就是不断努力,为飞机擦亮“双眼”。

  河东机场早期的导航设备采用的是传统的大对数通信电缆。随着机场多次扩建,线路反复切割、接续,节点增多,易引发信号闪断问题。为彻底解决这一隐患,樊家顺主动请缨,带领团队启动技术改造。“方案设计、设备选型、现场调试,每一步都会遇见新的问题。”樊家顺介绍,为攻克技术难关,他和团队常常研究到深夜。

  “定制的光传输设备价格昂贵,于是我们反复研究、对比、论证,决定采用串口转换器和光端机实现遥控信号的光传输。”樊家顺清楚地记得,在这道技术难关前,他们17次受挫,终于在第18次获得成功。这项由樊家顺团队自主研发的技术,不仅彻底消除了遥控中断隐患,还为公司节约成本30余万元。

  2018年以来,在樊家顺的带领下,团队开展技术创新项目10余项,多项成果在实际运行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基于物联网的通信导航附属设备集中监控系统,实现了对设备状态的实时感知与远程管理,获得民航西北地区管理局高度评价,并在西北地区通导系统推广应用。2023年4月,“樊家顺创新工作室”被评为第五批“全国民航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成为行业内的标杆。

  樊家顺认为,打造一支强有力的技术团队,才能真正筑牢安全防线。2019年,通信导航站成立通导实训基地,樊家顺带领团队利用西部机场集团内各个支线机场更新换代的通信导航设备,搭建了5个实操模拟平台,涵盖了西北辖区各机场主流通导设备。“我们的实训基地还顺利通过了民航局的评审,成为全国机场首家具有培训资质的培训机构。”樊家顺说。

  “当前,通信导航系统仍以传统技术为主,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是必然方向。”樊家顺说,“我们将努力探索新的技术突破,让通信导航更精准、更可靠、更智能。”(记者 左鸣远 马 丽 文/图)

【编辑】:王雪玲
【责任编辑】:王雪玲